雙11,買家的狂歡節(jié),賣家的練兵場。
想必在朋友圈中,總會時不時冒出張交易金額圖片:華為&榮耀銷售額破10億,小米支付金額破16億,京東下單額度突破1000億,天貓交易額破1111億……
看似驚人的數(shù)字背后,其實是商家統(tǒng)計的營銷噱頭:銷售額、支付額及下單額,幾字之差,含義卻大相徑庭。
被XX億刷屏了?教你識破商家的營銷噱頭
先看常規(guī)交易流程。一般來說,用戶會先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內,點擊購買,這一過程約2-3秒。
而支付流程較復雜,嚴格意義上需要經過6個步驟:1是需要修改商品數(shù)量;2是要填寫收貨地址,3是點擊確認跳轉支付頁面;4是選擇優(yōu)惠券;5是選擇支付類型;6是支付完成。這一過程,往往要花費1分鐘以上,主要耗時在填寫和選擇優(yōu)惠券上。
而往往就在這一分鐘,決定了買家是否真正購買了該商品。
而在商家的海報中,卻出現(xiàn)了下單額度、銷售額度和支付額度等不同表述。這三者到底有何區(qū)別?
下單額度是指商家統(tǒng)計所有已經放在購物車商品的價值總和。即放入購物車點擊確認,生成訂單后,所有買家的總額度。
支付額度是指付款成功后,商品的價值總和。即交易完成后所有買家的總額度。而銷售額度與支付額度意義相近。
所以,部分廠商在宣傳上所用的是下單額度,即購物車里的總額度,數(shù)據(jù)參考價值并不高,實屬營銷噱頭。而支付額度才是真正購買力的體現(xiàn)。